汉语史研究

2025年秋
4人加入学习
(0人评价)
教学计划
课时数 32课时
授课语言 中文
累计选课人数 5人
课程介绍

   《汉语史研究》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硕士生的专业必修课,以历时语言学为基,聚焦词法、句法、词汇三大核心维度,探寻汉语自甲骨文起三千余载发展演变的基因密码;立足研究依据、语料、方法等视角,解构汉语史研究的门径。课程深挖上古、中古、近代汉语等关键节点,钩沉稽古,引经据典,系统研讨词类体系、句式结构、词义变迁等语言现象,揭示其内在规律与文化深意。教学融合历史比较与文献考证,培育学生洞察语言演变之慧眼,理解汉语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联。

  本课程面向语言学相关专业硕士生,亦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及优秀本科生。课程既为汉语研究构筑坚实的理论基石,又为古籍整理、语文教学等领域提供坚实的学术依凭。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模式,线上主要以专题形式从理论角度讲授汉语词法、句法、词汇的发展演变,线下侧重从实践角度以案例形式讲授汉语词法、句法、词汇的研究。课程采取全过程考核形式,平时考查(出勤、视频收看、案例讨论、作业)与期末课程论文相结合。让我们携手共赴汉语的浩渺天地,于细微处探幽寻胜,在字里行间传承文明薪火,共谱文化华章。

课程目标
  • 1.知识目标
  • 掌握汉语历史脉络。了解汉语语音、词汇、语法的发展阶段与特征,如声韵调演变、词汇与语义演变、词类与句式演变等。
  • 理解语言演变机制。学习汉语史分期依据,分析语言变化的内外部动因(如社会文化影响、语言接触等)。
  • 建立系统知识框架。整合小学与历史语言现象,形成对汉语发展规律的整体认知。
  • 2.能力目标
  • 分析与应用能力。运用历史规律解析文言文或现代汉语现象(如判别语法结构演变、解释词义变迁);将汉语史知识迁移至教学实践,指导中学文言文教学或解决语言规范问题。
  • 研究与实践能力。通过文献检索和语言材料分析,探究汉语演变中的特殊案例(如新词产生、句式创新);结合方言材料或出土文献,验证历史语言理论,培养实证研究能力。
  • 3.价值目标
  • 文化认同与自信。深化对中华语言文化的热爱,理解汉语承载的文化基因(如汉字构形中的伦理观念、经典文本的价值取向);树立文化自信,认同汉语的生命力及其在文明传承中的核心作用。
  • 科学语言发展观。辩证看待语言规范与演变的关系,尊重语言动态发展的客观规律;培养理性批判意识。
适合人群
  • 主要面向语言学相关专业硕士生,亦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及优秀本科生。

授课教师

中文系副主任、副教授

课程资源库

视频(40)

最新学生